近日,國家科技部正對2021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進行公示,山東天維膜技術有限公司的項目成功入選“高端功能與智能材料”榜單,與清華大學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、巨化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頂尖高校院所和大企業并駕齊驅。
“明年我們有兩個產品實現規模應用,將迎來收獲季。”山東天維膜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連文玉對2022年充滿期待。
脫胎于山東省海洋化工科學研究院的背景,讓天維膜“天生”就打上了高科技的烙印,從2003年落戶濰坊高新區到現在已經18年,企業僅有4個產品,漫長的研發周期注定了企業厚積薄發的特性。
“市場不用愁,只要推出來都是供不應求,就是太磨人。”連文玉告訴記者,4個產品研發分別歷時9年、9年、8年和8年,可以解決工業廢水的循環利用甚至達到零排放,在工業領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。
對普通企業而言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是常態,但對一家科技型企業來說每一個兵都不能舍,特別是技術人才。作為企業的當家人,引來人才、留住人才是公司的頭等大事。
在“擴散滲析膜材料”領域站穩腳跟之后,2013年天維膜向“電滲析膜材料”這項技術發起沖擊,但是苦于沒有相應的技術人才牽頭,難以推進。此時,中國科技大學徐銅文教授向天維公司推薦了自己的博士生傅榮強。
來到天維膜以后,傅榮強博士從零開始組建團隊,歷時8年順利攻克難關,實現電滲析均相膜的國產化,填補國內空白。他的到來還實現了引進一個人才,帶起一個團隊,加速企業人才力量倍增的效果。
“現在老婆孩子都是濰坊人。”傅榮強曾就職于西門子,正是看準了天維膜這個平臺才來的濰坊,現在傅榮強把妻子和兩個孩子都落戶到了濰坊。
如何讓千辛萬苦培養和招引來的人才留得住,答案就藏在一張“全家福”里。
“這是2021年春節放假前,我們的技術人員帶著家人一起來公司包水餃時拍的。你看都帶著小孩,大家玩得非常開心。”這張合照背后有公司對如何留住人才的思考:“天維膜不只是一個工作的地方,更是一個大家庭,在這里人人能找到歸屬感。”
技術是天維膜的核心競爭力,公司對技術人才格外尊重和支持,今年3月份,天維膜推進股權激勵,讓人才從“打工人”變成企業的“主人”。
但是在入股的時候,很多人一時拿不出資金參股,看到大家的難處,公司總經理主動聯系銀行為大家貸款并個人擔保,把自己房子向銀行抵押200多萬分別為7人墊資。盡管律師建議他走法律流程,與借款人簽訂反擔保協議,但是連文玉總經理覺得大家綁在一起共同努力,一起奮斗,把天維這個事業做好,這是自己的事,風險有我來擔,形成團隊凝聚力,就一直把這些協議壓在案頭“吃灰”。
“從法律的角度上,這是規范操作,但和家人這么較真兒就生分了。”連文玉覺得大家就像一個大家庭,要彼此信任,這個程序不走也罷。
150人的企業規模,研發人員占了四分之一,公司一再強調“團隊”的重要性。“我們有大學生社保關系在外地,高新區二話不說給辦了大學生補貼;項目申請超了時限,經發局協同財政局專門給我們協調處理;新材料保險補貼申請需要第三方機構出鑒定,因項目太前沿沒機構能鑒定,相關部門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,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解釋,幫助企業爭取到了補貼……”連文玉說,高新區無微不至的關心讓他省了不少心,團隊固若金湯。
經過18年的發展,山東天維膜技術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內離子膜及工藝、裝備制造的領軍品牌,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,牽頭制定國家化工行業標準三項,還擁有“山東省荷電高分子膜材料重點實驗室”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”“山東省院士工作站”“山東省瞪羚企業”“山東省隱形冠軍”等金字招牌。
2022年,天維膜有兩個產品進入市場,核心裝備加工廠房將建成投產。如今,公司又有了一個新的目標——上市。
山東天維膜技術有限公司第一代產品“擴散滲析陰離子交換膜”,研發歷時9年,主要用于工業廢酸回收及循環利用,已實現規模化應用;第二代產品“擴散滲析陽離子交換膜”,研發歷時9年,可有效降低氧化鋁生產過程能耗20%,將于2022年規模化應用;第三代產品“電滲析陰陽離子交換膜”,研發歷時8年,已替代進口產品在冶金、化工、制藥、化纖等行業大量應用;第四代產品“雙極膜電滲析”,研發歷時8年,可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,將到2022年投放生產。(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蓓 通訊員 聶玉金 報道)